2025-08-04
分享到
【摘要】昔日上下游伙伴,今朝产业链劲敌,2025年的全球储能市场,正上演着一场激烈交锋。
一边是电芯龙头宁德时代带着587Ah大容量电芯“杀”进系统集成赛道,另一边是系统集成巨头阳光电源用684Ah叠片电芯“反制”。
从电芯技术到海外订单,从资本布局到行业标准,储能行业万亿蛋糕也因此迎来新变局。
彼时的阳光电源,作为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第一的企业,超70%的电芯都依赖于宁德时代——毕竟,宁德时代的电芯技术成熟、产能稳定,能辅助阳光电源制造出相对低成本、高性能的系统产品,两者的合作也是其能快速抢占市场的重要原因。
当年,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全球出货量达10.5GWh,已连续九年位居中企第一。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2020年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出货量在全球范围内也位居前列。
在2020年阳光电源的采购数据中,宁德时代是其最大的电芯供应商,阳光电源向宁德时代的采购金额占其当期采购总额的比例高达60.57%。阳光电源2020年年度报告显示,其储能产品发货量已突破2吉瓦时,营收总额达到23.86亿元人民币。
但进入2024年,阳光电源突然被曝“去宁化”,其与中创新航签下长期合作协议,悄悄将部分储能系统的电芯采购比例从2022年的90%下调。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战略布局也发生变化,从原本专注做电芯转而亲自下场抢走阳光电源的订单。2024年底,中东19GWh天恒储能项目花落宁德时代,而这个项目原本是阳光电源的囊中之物。
展会中,宁德时代展台中央摆着刚量产的587Ah大容量电芯,宣传语:“安全与成本的最优解”;阳光电源则紧挨着展出684Ah叠片电芯,标语:“性能突破,重新定义储能”。
伊维经济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马菲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宁德时代与阳光电源的竞争,实际上是对电芯标准和未来市场的争夺。
其矛盾点主要在于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主流电芯企业,将产业链持续向下游延伸,与阳光电源等系统集成商形成直接竞争。阳光电源则通过与第二梯队电芯企业合作,试图获得下一代电芯的主导权,以稳固其市场地位。
宁德时代押注的587Ah电芯卷绕技术已迭代多年,工艺成熟度高。可以理解为,卷绕就类似于“卷纸筒”,将电极片层层堆叠,形成圆柱电芯。
这种技术结构稳定、良率高(超95%),热失控风险比上一代降低40%。更关键的是,它适配宁德时代自研的CTP(无模组电池包)技术,能把储能系统的体积利用率压到72%——同样大小的条件下,如果使用宁德时代的系统,储能会多15%。
阳光电源则选择了叠片技术的684Ah电芯。核心类似“拼拼图”,将正负极片交替堆叠,形成方形电芯,能量密度比卷绕高15%,因此理论上能让储能系统具备更长的续航。但其痛点也十分明显:叠片工艺良率仅75%,还存在生产速度慢、成本高等问题;此外,叠片电芯的热管理难度更大,行业里曾出现过叠片电池因内阻不均导致局部过热的案例。
宁德时代587Ah电芯能量密度达434Wh/L,较上一代提升10%,系统能量密度提升25%;本体自放电引起的故障率相对于叠片电池低一个数量级;欧洲客户实测3年衰减率小于2%。
且宁德首创的自修复阴离子电解液技术及其开发的多功能基团复配缓衰减成膜剂,赋予587Ah电芯真实可信的超长寿命,产品已通过GB/T 36276和GB 44240测试。
阳光电源684Ah叠片电芯,能量密度高达440Wh/L以上;循环寿命达1.5万次(行业平均1万次);在中东高温环境下测试,容量保持率仍超85%。
阳光电源从场景侧、系统层面进行倒推,最终选择了684Ah,主要考量有四个因素:技术发展趋势和工艺要求、客户对电芯寿命、效率、能量密度、占地面积等的要求、国内外对储能电芯的安全标准、性能指标和消防验收标准等、国内外不同的物流运输要求。
市场反馈上,尽管2024年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全球出货量超10GWh,已连续9年位居中企第一,并且其储能系统在全球的累计装机量、累计订单量均位列全球第一。但在2025年,宁德时代优势显著:2025年一季度,搭载宁德时代587Ah电芯的储能系统在欧洲订单占比超60%。
技术和订单的竞争本质,是资本角逐中,如何使用不同战略尽可能在未来占据最大的市场蛋糕。
2025 年 4 月,宁德时代与易成新能签署《储能项目框架合作协议》,计划到 2025 年在河南省内储备 500MWh 储能框架项目;2025 年 3 月,宁德时代成立了时代电服(宁德)科技有限公司,布局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等业务;2024 年 4 月,宁德时代发布首款 5 年零衰减且可大规模量产的储能系统——天恒储能系统,并计划募资 200 亿港元扩建山东济宁基地,2025 年底产能将达 390GWh,其中一半用于出口海外。
此外,宁德时代还通过合资、参股等方式布局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 2019 年与科士达合资成立时代科士达储能公司等。
阳光电源则走“去风险化”路线。既然依赖宁德时代有风险,那就寻找更佳的合作对象,甚至“自己造电芯”。
举例而言,阳光电源包下了中创新航产线,以“贴牌模式”自供电芯。在沙特7.8GWh的储能项目中,中创新航为阳光电源的PowerTitan2.0液冷储能系统独家供应314Ah电芯;英国Fidra Energy 4.4GWh订单同样采用了中创新航的电芯,可见阳光电源已经与中创新航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如此,阳光电源既避免了被宁德时代在关键电芯技术上“卡脖子”,又能根据用户需求定制电芯参数(比如更耐高温的材质),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
然而,这也带来了对应的代价,即成本上升:定制电芯的单价更贵、出货周期更长、规模化效应也会更弱,这就导致阳光电源一季度储能业务毛利率从28%跌到25%。
两家龙头的共同点在于,用“标品”思维加入下半场竞争,这对同业厂商是重要启示。
宁德时代计划推出“标准化电芯”,让所有储能系统厂商都能直接用它的电芯设计产品——就像手机用统一接口一样。这样一来,宁德时代不仅能卖电芯,还能靠“标准”收专利费,把利润从卖硬件升级到卖规则。
阳光电源则在迅速建立“光储协同生态”,目前正在欧洲、中东推广“光伏+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用户装一套光伏系统,阳光电源直接配一套自研储能系统,这样就能cover系统中的每个部分:电芯、变流器、控制系统。
这种“捆绑销售”模式,能让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毛利率提升,还能绑定更多光伏客户,形成“光伏拉储能,储能促光伏”的良性闭环。
尽管从今年的市场反馈上,宁德时代优势显著,但阳光电源作为储能巨头,其实力也不容小觑。且双方对于电芯争夺的进一步硬件、战略布局都还在建设阶段,未来市场竞争格局仍然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