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
分享到
7月10日,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圆满闭幕。大会期间,30场技术交流会围绕不同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200余位各国铁路企业高管和专家学者做了演讲发言,分享了高速铁路领域的前沿创新成果和前瞻性真知灼见,为未来高铁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本版遴选部分分组技术交流主题内容,以飨读者。
主题1:人工智能与数字化发言人:单杏花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 铁路12306科创中心副主任题 目:中国铁路客票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技术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高铁总里程突破4.8万公里,铁路客运车站超过3000个,每日开行列车超过10000列,其中高速列车超过8000列,铁路客流OD数量超过66万个。经过29年的发展,中国铁路售票系统经历了6次大的技术升级与迭代:1.0版计算机售票(1996年),区域中心联网售票(1997年),全国联网售票(1998年),提前180天预售票(2002年),自动售票/取票、电线年),电子客票(2020年至今)。客票席位是铁路客运服务旅客的核心资源,也是铁路售票系统管理的核心数据。铁路电子客票是铁路旅客运输合同的数字化表现形式。铁路电子客票平台每年为数亿旅客提供电子客票服务,实现了全行程旅客服务信息的汇聚与闭环,以及双中心双活部署。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为旅客提供安全快捷、方便舒适、绿色低碳的“门到门”智慧出行服务。
主题2:基础设施发言人:Domenico Ernesto Garrubba 意大利国家铁路集团工程师题 目:TINO线路检测列车:用于监测基础设施、配备ERTMS/ATO GoA4和传感器的铁路车辆原型TINO是第一个设计并运用在意大利高速线(HSL)上的自动轨道车辆原型,主要功能是监测线路安全状态。通过专用的驱动程序机器接口,TINO可以实现完全远程控制。远程驾驶:操作员通过实时视觉系统控制车辆,就像在车上一样。自动驾驶:ATO系统负责指挥,优化牵引力并降低能耗。在这两种模式下,ERTMS/ETC都确保了安全性。控制和监视系统旨在通过检测、识别和跟踪沿线的障碍物来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并监测基础设施的状况。目标探测主要在夜间列车交通中断时,在雨、雾等任何天气条件下均可进行。未来,TINO经平台整合并认证后将在国家ERTMS/ETCSL2高速铁路上运行。有了先进设备的加持,车辆可以在不干扰轨道交通的情况下运行,从而实现连续不间断的监控。TINO可用于关键场景(如地震后),不会给人员埋下安全隐患,即使在恶劣条件下也能确保快速检查。一旦系统通过验证,该平台可以配备任何技术,将其转变为移动实验室。
主题3:社会经济、环境与商业发言人:闻克宇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题 目:高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以速度快、覆盖广、绿色环保等优势,改变了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高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如,合蚌高铁、合福高铁等开通运营后,2024年合肥市生产总值超过了1.3万亿元,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人,较2014年分别增长162%、30%。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白皮书,通高铁的城市比不通高铁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高出57%。高铁激发旅游消费需求。据测算,旅游人数每增加1万人,能够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增加1400万元。京沪高铁开通运营以来,拉动沿线万亿元以上。京广高铁武广段开通运营后的第一个春节,乘坐高铁到武汉的游客超过5万人次,高铁旅游团近1000个,国内外游客同比分别增长187%和75%。绿色动脉:高铁单位旅客周转量能耗为公路的35%、民航的13%,碳排放为公路的80%、民航的28%,同等运输能力下,高铁的占地面积是高速公路的1/10。经济引擎:每1亿元高铁投资,能创造10亿元以上产值,提供就业岗位600多个。相比不通高铁的城市,通高铁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高出57%。综上所述,高铁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让世界上更多民众分享高铁带来的红利。
发言人:Zhenhua Chen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副教授题 目:增长的轨迹:“全球东方”崛起中的高速铁路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高铁有助于大幅减少旅行时间,实现当天往返商务旅行;重塑劳动力和住房分布,促进更灵活的通勤和人口流动;通过改善市场准入、资本准入和人才准入,助力二三线城市发展;设定技术、运营和基础设施融资的全球标准。高铁还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比航空和公路运输污染物排放更低,可助力实现国家气候目标。亚洲密集的人口和快速增长的经济带来对铁路的自然需求。全球化和国家主导的投资促成了高速铁路在21世纪的繁荣。当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仍在与以汽车为核心的交通角力时,亚洲国家已迅速将高铁纳为现代一体化城际交通网络的骨干。研究亚洲高铁发展情况,符合对日益增长的可持续、低排放交通方式的需求;是促进区域公平与经济融合的需要;能够缓解城市拥堵并建设更具韧性的基础设施系统。在亚洲,高铁既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一种空间重组和复原力建设的手段。比如,中国内陆地区的一体化;日本、韩国密切了以股权为导向的联系。这些变化反映了超出成本效益逻辑的系统级目标。在“全球东方”,高铁不仅是一种技术进步,而且是深层结构转型的催化剂。
主题4:机车车辆和新系统性能发言人:李永恒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和信息化部 装备技术处处长,正高级工程师题 目:CR450动车组的创新突破经过几十年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构建了高速列车研发、制造、试验、维修等完整的技术和标准体系,商业运营速度达到350km/h。CR450动车组是具备更高速、更安全、更节能、更舒适、更环保、更智能等特点的下一代高速列车,通过高指标的引领,促进技术创新,推动铁路技术进步。经过论证,我们制定了运行速度、紧急制动距离、能耗、噪声这四项顶层设计指标,并组织开展高速运行安全、轻量化设计、减阻降耗、减振降噪、智能化控制等技术攻关。为探索动车组400km/h运行相关参数、验证新技术研究效果,我们组织开展了三个阶段的前期探索试验。经过多年持续攻关,CR450动车组样车于2024年12月正式发布。下面介绍CR450动车组的主要技术创新。一是围绕运行速度指标,主要从提升牵引驱动能力、走行部运行安全、弓网受流安全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比如,采用新型齿轮箱和高精度轴承实现高速温升可控。实车试验速度超过了450km/h,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二是围绕紧急制动距离指标,主要从制动能力提升、轻量化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比如,通过缩短制动响应时间、优化轮轨黏着利用、提升基础制动热负荷能力等实现制动能力提升;通过结构、材料、功能的优化实现减重目标。实测400km/h初速度紧急制动距离少于6500m。三是围绕能耗指标要求,主要在提高牵引链效率、降低列车运行阻力两方面进行创新突破。比如,永磁牵引电机、高效牵引变流器等实现牵引链效率提升;采用头型优化、受电弓和转向架区域流场优化等措施实现运行阻力降低。实测400km/h运行能耗低于22kWh/km。四是对于噪声指标要求,主要在噪声源控制和噪声传播路径控制两方面进行技术攻关。比如,通过降低气动噪声和设备噪声来降低噪声源;通过吸声隔声材料和减振结构来抑制噪声传播。实测400km/h运行时客室内噪声为68dB。五是在列车智能化方面进一步提升。比如,设置更多监测项点,采用TSN时间敏感网络,开展车地多维信息综合分析。实现行车与控制、智能交互、安全监控等方面更加智能化。六是提升旅客体验,如优化服务设施、设置不同形式的包间、增加智能指引等功能。目前CR450动车组已完成型式试验,即将开展运用考核工作。CR450动车组以400km/h运行的制动距离、能耗和噪声的实测值与既有复兴号动车组以350km/h运行相当。未来,愿与各国伙伴一道,通过开放协同、合作交流,不断推动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书写美好生活新篇章。
主题5:运营与乘客体验发言人:李 博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 中国铁路列车运行图技术中心副主任题 目:高铁列车运行图智能编制技术解决方案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的理论本质,就是超大规模复杂系统全要素、多目标、多约束、强耦合的组合优化问题,问题规模随着路网规模的增长呈现指数级爆炸。以京沪高铁为例,理论上其全要素决策的组合规模达到10的1000万次方以上。这种规模下,找到又好又快的解决方法是世界级数学难题。中国高铁路网规模大、线路衔接复杂、枢纽数量多、列车开行距离长、跨线占比高等特点以及运行图评价的多目标博弈性,导致列车运行图智能编制技术创新难度非常大。为了逐步推动列车运行图智能编制技术研究和应用,我们设计了运行图智能化编制级别。例如L1级别,主要实现枢纽、线路等单要素智能辅助编制。以广州南站为例,它涵盖2个车场、8个方向、28条股道,日均接发列车1100列,进路交叉冲突识别可实现15秒,全天到发线分钟,大幅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编制效率。列车运行图智能编制的重要性和高复杂性,值得我们所有的科研工作者一起攻关和突破,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
发言人:Gonzalo Pastor Barahona 西班牙国家铁路公司客运子公司旅游列车主管题 目:跨服务协同增效:旅游与豪华列车与AVE高速列车的战略整合创新不只是发明新事物,更在于以更智能、战略的方式整合现有资源。西班牙将标志性的传统火车与高铁的速度、效率和广泛覆盖相结合,形成“Steiner模式”,融合慢旅行的优雅舒适与高铁的实用性,优化运营效率、扩展网络,为客户无缝提供丰富的旅行体验。该集成模式有四大核心优势:旅客可通过航空或高铁快速抵达枢纽,无缝转乘传统列车;整合减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降低运营成本;结合高铁效率与旅游服务文化内涵,让高端服务更亲民;显著减少环境影响,支持物流行业高效规划。以澳大利亚凯恩斯地区为例,2024年超3000名旅客参与相关旅程,为当地酒店、餐厅带来稳定收入。西班牙北部的两列特色列车与高铁整合,结合当地实际提供特色体验;南部也有类似线路,让旅客从出发到目的地享受沉浸式体验。列车服务融合传统与现代:配备用高保线年代原创摇滚乐,餐食由获奖厨师设计,采用当地当季食材,行程涵盖希腊、奥地利、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地区,2026年将拓展至塞尔维亚和黑山。该模式通过物流整合,实现服务个性化与高端体验,在欧美推广,可适应需求、降低成本、优化人员配置。目前正开发新解决方案,从客户视角简化旅行体验,提供一站式票务和政策系统。该模式以更少资源提供超预期服务,构建有韧性、可持续且与全球理念深度连接的愿景,邀请大家到西班牙体验铁路旅行。
主题6:路网规划与车站发言人:Francesca Pagliara 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交通工程副教授题 目:空铁联运:美国、中国和瑞士的案例研究高铁与航空的集成为增强连通性和旅客体验提供了巨大助力。高铁在800公里以内的旅行中有强大的竞争力,拥有航空旅行没有的时间优势和便利。专用高铁线路对于实现可靠性、速度和与航空的无缝集成至关重要。我们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的优点确实十分突出,因为中国的航空和铁路一体化的程度更高,并且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先进。例如,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基础设施相对来说是非常先进的,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先进实践参考。同时,中国在交通基础设施维护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技术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将是实现无缝集成的关键。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可以优化导航、行李处理和票务,提供实时指导和个性化服务。这将有助于减少旅行者的认知负荷,提升整体体验。旅客理想中的空铁联运是无缝的集成,包括无缝订票、无缝换乘,从火车站到飞机场不需要提取行李,可一站式到达。未来的成功取决于合作治理、技术创新和以旅客为中心的方法,创建可持续、高效和直观的多式联运系统。本报记者 佟一博/尤 艇 王 玮 摄共谋行业未来 描绘发展蓝图 7月10日,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圆满闭幕。大会期间,30场技术交流会围绕不同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200余位各国铁路企业高管和专家学者做了演讲发言,分享了高速铁路领域的前沿创新成果和前瞻性真知灼见,为未来高铁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本版遴选部分分组技术交流主题内容,以飨读者。 发言人:单杏花 主题1:人工智能与数字化 发言人:单杏花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 铁路12306科创中心副主任 题 目:中国铁路客票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技术 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高铁总里程突破4.8万公里,铁路客运车站超过3000个,每日开行列车超过10000列,其中高速列车超过8000列,铁路客流OD数量超过66万个。 经过29年的发展,中国铁路售票系统经历了6次大的技术升级与迭代:1.0版计算机售票(1996年),区域中心联网售票(1997年),全国联网售票(1998年),提前180天预售票(2002年),自动售票/取票、电线年),电子客票(2020年至今)。 客票席位是铁路客运服务旅客的核心资源,也是铁路售票系统管理的核心数据。 铁路电子客票是铁路旅客运输合同的数字化表现形式。 铁路电子客票平台每年为数亿旅客提供电子客票服务,实现了全行程旅客服务信息的汇聚与闭环,以及双中心双活部署。 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为旅客提供安全快捷、方便舒适、绿色低碳的“门到门”智慧出行服务。 发言人:Domenico Ernesto Garrubba 主题2:基础设施 发言人:Domenico Ernesto Garrubba 意大利国家铁路集团工程师 题 目:TINO线路检测列车:用于监测基础设施、配备ERTMS/ATO GoA4和传感器的铁路车辆原型 TINO是第一个设计并运用在意大利高速线(HSL)上的自动轨道车辆原型,主要功能是监测线路安全状态。 通过专用的驱动程序—机器接口,TINO可以实现完全远程控制。 远程驾驶:操作员通过实时视觉系统控制车辆,就像在车上一样。自动驾驶:ATO系统负责指挥,优化牵引力并降低能耗。在这两种模式下,ERTMS/ETC都确保了安全性。 控制和监视系统旨在通过检测、识别和跟踪沿线的障碍物来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并监测基础设施的状况。目标探测主要在夜间列车交通中断时,在雨、雾等任何天气条件下均可进行。 未来,TINO经平台整合并认证后将在国家ERTMS/ETCSL2高速铁路上运行。有了先进设备的加持,车辆可以在不干扰轨道交通的情况下运行,从而实现连续不间断的监控。TINO可用于关键场景(如地震后),不会给人员埋下安全隐患,即使在恶劣条件下也能确保快速检查。一旦系统通过验证,该平台可以配备任何技术,将其转变为移动实验室。 发言人:闻克宇 主题3:社会经济、环境与商业 发言人:闻克宇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题 目:高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以速度快、覆盖广、绿色环保等优势,改变了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高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如,合蚌高铁、合福高铁等开通运营后,2024年合肥市生产总值超过了1.3万亿元,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人,较2014年分别增长162%、30%。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白皮书,通高铁的城市比不通高铁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高出57%。 高铁激发旅游消费需求。据测算,旅游人数每增加1万人,能够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增加1400万元。京沪高铁开通运营以来,拉动沿线万亿元以上。京广高铁武广段开通运营后的第一个春节,乘坐高铁到武汉的游客超过5万人次,高铁旅游团近1000个,国内外游客同比分别增长187%和75%。 绿色动脉:高铁单位旅客周转量能耗为公路的35%、民航的13%,碳排放为公路的80%、民航的28%,同等运输能力下,高铁的占地面积是高速公路的1/10。 经济引擎:每1亿元高铁投资,能创造10亿元以上产值,提供就业岗位600多个。相比不通高铁的城市,通高铁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高出57%。 综上所述,高铁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让世界上更多民众分享高铁带来的红利。 发言人:Zhenhua Chen 发言人:Zhenhua Chen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副教授 题 目:增长的轨迹:“全球东方”崛起中的高速铁路 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高铁有助于大幅减少旅行时间,实现当天往返商务旅行;重塑劳动力和住房分布,促进更灵活的通勤和人口流动;通过改善市场准入、资本准入和人才准入,助力二三线城市发展;设定技术、运营和基础设施融资的全球标准。 高铁还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比航空和公路运输污染物排放更低,可助力实现国家气候目标。 亚洲密集的人口和快速增长的经济带来对铁路的自然需求。全球化和国家主导的投资促成了高速铁路在21世纪的繁荣。 当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仍在与以汽车为核心的交通角力时,亚洲国家已迅速将高铁纳为现代一体化城际交通网络的骨干。研究亚洲高铁发展情况,符合对日益增长的可持续、低排放交通方式的需求;是促进区域公平与经济融合的需要;能够缓解城市拥堵并建设更具韧性的基础设施系统。 在亚洲,高铁既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一种空间重组和复原力建设的手段。比如,中国内陆地区的一体化;日本、韩国密切了以股权为导向的联系。这些变化反映了超出成本效益逻辑的系统级目标。 在“全球东方”,高铁不仅是一种技术进步,而且是深层结构转型的催化剂。 发言人:李永恒 主题4:机车车辆和新系统性能 发言人:李永恒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和信息化部 装备技术处处长,正高级工程师 题 目:CR450动车组的创新突破 经过几十年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构建了高速列车研发、制造、试验、维修等完整的技术和标准体系,商业运营速度达到350km/h。 CR450动车组是具备更高速、更安全、更节能、更舒适、更环保、更智能等特点的下一代高速列车,通过高指标的引领,促进技术创新,推动铁路技术进步。 经过论证,我们制定了运行速度、紧急制动距离、能耗、噪声这四项顶层设计指标,并组织开展高速运行安全、轻量化设计、减阻降耗、减振降噪、智能化控制等技术攻关。 为探索动车组400km/h运行相关参数、验证新技术研究效果,我们组织开展了三个阶段的前期探索试验。经过多年持续攻关,CR450动车组样车于2024年12月正式发布。 下面介绍CR450动车组的主要技术创新。 一是围绕运行速度指标,主要从提升牵引驱动能力、走行部运行安全、弓网受流安全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比如,采用新型齿轮箱和高精度轴承实现高速温升可控。实车试验速度超过了450km/h,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二是围绕紧急制动距离指标,主要从制动能力提升、轻量化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比如,通过缩短制动响应时间、优化轮轨黏着利用、提升基础制动热负荷能力等实现制动能力提升;通过结构、材料、功能的优化实现减重目标。实测400km/h初速度紧急制动距离少于6500m。 三是围绕能耗指标要求,主要在提高牵引链效率、降低列车运行阻力两方面进行创新突破。比如,永磁牵引电机、高效牵引变流器等实现牵引链效率提升;采用头型优化、受电弓和转向架区域流场优化等措施实现运行阻力降低。实测400km/h运行能耗低于22kWh/km。 四是对于噪声指标要求,主要在噪声源控制和噪声传播路径控制两方面进行技术攻关。比如,通过降低气动噪声和设备噪声来降低噪声源;通过吸声隔声材料和减振结构来抑制噪声传播。实测400km/h运行时客室内噪声为68dB。 五是在列车智能化方面进一步提升。比如,设置更多监测项点,采用TSN时间敏感网络,开展车地多维信息综合分析。实现行车与控制、智能交互、安全监控等方面更加智能化。 六是提升旅客体验,如优化服务设施、设置不同形式的包间、增加智能指引等功能。目前CR450动车组已完成型式试验,即将开展运用考核工作。CR450动车组以400km/h运行的制动距离、能耗和噪声的实测值与既有复兴号动车组以350km/h运行相当。 未来,愿与各国伙伴一道,通过开放协同、合作交流,不断推动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书写美好生活新篇章。 发言人:李 博 主题5:运营与乘客体验 发言人:李 博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 中国铁路列车运行图技术中心副主任 题 目:高铁列车运行图智能编制技术解决方案 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的理论本质,就是超大规模复杂系统全要素、多目标、多约束、强耦合的组合优化问题,问题规模随着路网规模的增长呈现指数级爆炸。以京沪高铁为例,理论上其全要素决策的组合规模达到10的1000万次方以上。这种规模下,找到又好又快的解决方法是世界级数学难题。 中国高铁路网规模大、线路衔接复杂、枢纽数量多、列车开行距离长、跨线占比高等特点以及运行图评价的多目标博弈性,导致列车运行图智能编制技术创新难度非常大。 为了逐步推动列车运行图智能编制技术研究和应用,我们设计了运行图智能化编制级别。例如L1级别,主要实现枢纽、线路等单要素智能辅助编制。以广州南站为例,它涵盖2个车场、8个方向、28条股道,日均接发列车1100列,进路交叉冲突识别可实现15秒,全天到发线分钟,大幅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编制效率。 列车运行图智能编制的重要性和高复杂性,值得我们所有的科研工作者一起攻关和突破,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 发言人:Gonzalo Pastor Barahona 发言人:Gonzalo Pastor Barahona 西班牙国家铁路公司客运子公司旅游列车主管 题 目:跨服务协同增效:旅游与豪华列车与AVE高速列车的战略整合 创新不只是发明新事物,更在于以更智能、战略的方式整合现有资源。西班牙将标志性的传统火车与高铁的速度、效率和广泛覆盖相结合,形成“Steiner模式”,融合慢旅行的优雅舒适与高铁的实用性,优化运营效率、扩展网络,为客户无缝提供丰富的旅行体验。 该集成模式有四大核心优势:旅客可通过航空或高铁快速抵达枢纽,无缝转乘传统列车;整合减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降低运营成本;结合高铁效率与旅游服务文化内涵,让高端服务更亲民;显著减少环境影响,支持物流行业高效规划。 以澳大利亚凯恩斯地区为例,2024年超3000名旅客参与相关旅程,为当地酒店、餐厅带来稳定收入。西班牙北部的两列特色列车与高铁整合,结合当地实际提供特色体验;南部也有类似线路,让旅客从出发到目的地享受沉浸式体验。 列车服务融合传统与现代:配备用高保线年代原创摇滚乐,餐食由获奖厨师设计,采用当地当季食材,行程涵盖希腊、奥地利、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地区,2026年将拓展至塞尔维亚和黑山。 该模式通过物流整合,实现服务个性化与高端体验,在欧美推广,可适应需求、降低成本、优化人员配置。目前正开发新解决方案,从客户视角简化旅行体验,提供一站式票务和政策系统。 该模式以更少资源提供超预期服务,构建有韧性、可持续且与全球理念深度连接的愿景,邀请大家到西班牙体验铁路旅行。 发言人:Francesca Pagliara 主题6:路网规划与车站 发言人:Francesca Pagliara 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交通工程副教授 题 目:空铁联运:美国、中国和瑞士的案例研究 高铁与航空的集成为增强连通性和旅客体验提供了巨大助力。 高铁在800公里以内的旅行中有强大的竞争力,拥有航空旅行没有的时间优势和便利。专用高铁线路对于实现可靠性、速度和与航空的无缝集成至关重要。 我们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的优点确实十分突出,因为中国的航空和铁路一体化的程度更高,并且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先进。例如,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基础设施相对来说是非常先进的,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先进实践参考。同时,中国在交通基础设施维护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 技术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将是实现无缝集成的关键。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可以优化导航、行李处理和票务,提供实时指导和个性化服务。这将有助于减少旅行者的认知负荷,提升整体体验。 旅客理想中的空铁联运是无缝的集成,包括无缝订票、无缝换乘,从火车站到飞机场不需要提取行李,可一站式到达。未来的成功取决于合作治理、技术创新和以旅客为中心的方法,创建可持续、高效和直观的多式联运系统。 本报记者 佟一博/尤 艇 王 玮 摄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铁道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本网外链内容出于展示更多信息的目的,任何外链的网页失效或被篡改均与本网无关。